2022-01-15 13:44:54|已瀏覽:258次
大家需了解的一個事實是,大部分人每天對話交流,其實真正有效的溝通卻并不多。而作為家長,如何與孩子在有限的溝通中做到有效性的最大化?從規避以下溝通方式開始。
1.動不動就長篇大論說教
我們都不喜歡被說教,孩子也不喜歡。當孩子處于被教育、被改變的角色定位,這種“不平等”的對話模式,會讓孩子對說教內容很難產生共鳴。
與其長篇大論地說教,不如一言以蔽之再加身體力行。
針對孩子的問題,先了解事情原委,用簡單的話語直接向孩子提出要求和期望。尤其說教不如身教,孩子的行為規則、待人接物、價值觀等無不受到父母身體力行的示范影響。如若家長要求孩子尊敬老師,但如果家長在言語中卻體現出對老師行業的不敬,那孩子是很難從內心深處尊師重道的。
孩子的言行,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與其長篇說教,不如時時將將你的期望、要求、價值觀、是非觀體現在自己的言行中。
2.不停地埋怨指責、翻舊帳
雖然我們的文化中已減少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打擊式教育,但在教育中,我們還是會更傾向先看到孩子不足,尤其在進入幼兒園、學齡期后,我們還會橫向比較,關注孩子與他人的差距,并且總是看到人家孩子的長處和自家的不足。
家長往往以為指出孩子缺點是為了更好的教育,翻舊帳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而其實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挫折、委屈、憤怒甚至寒心,從而不愿與父母溝通。
減少指責,聚焦解決問題
碰到屢教不改的問題,家長需要改變在這個問題上的處理模式;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如何解決問題;正向積極地引導孩子認識到其他的可能性。
需要記住,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孩子聽話,而是幫助孩子認識到什么是應該做的,并從中獲益。
3.以偏概全
“你這個人怎么總是這樣……”、“做作業你總是不上心”……這種都是以一次或多次經驗來斷定“永遠”的以偏概全的表達方式。或許這些話本身只是脫口而出,并非真正的本意,但這種消極情緒和抱怨心態會被聽話方直接而強烈地“吸收”。
就事論事,不攻擊、不定性
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要將孩子一兩次錯誤或失敗,定性為孩子的能力、態度或品性等。
否定式教育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積極性。實事求是的贊美與表揚,欣賞和發覺孩子的亮點,再在稱贊之后聊聊不足,更有利于孩子良好行為的養成,和正確價值觀的建立。
不等孩子說完就下指令;沒有耐心聽完孩子說話;覺得孩子東拉西扯,說的話根本不在點上……我們往往很容易打斷孩子說話,忽略他們想表達的意思和情緒。
耐心聆聽,讓孩子充分表述想法與意見
如果希望孩子能言善辯,思維邏輯縝密,溝通能力一流,那自己與孩子的溝通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而第一步就是耐心聽孩子說話,盡量不要打斷他們;不僅如此,你還要多鼓勵并引導孩子積極表達自己。
聆聽是為了更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所以一定在孩子愿意跟你絮絮叨叨的時候,敞開心扉聽他們傾訴。
5.帶著情緒進行教育
人在憤怒等消極情緒中,往往會口不擇言,說一些重話或者傷人的話。別說孩子,成年人都可能分不清這些話的真實性,而僅僅因為句面意思而受到傷害,尤其最親密的人往往傷人最深。
孩子最信任父母,因此不要讓情緒戰勝理智,脫口而出一些事后后悔的話,情感上的傷害是會累積的。臺灣漫畫家幾米說: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至少傷痕看得見,而責罵帶來的傷口是無形的。
調整情緒后再進行溝通
情緒本身不是問題,真正需要處理的是導致情緒出現的事情或過程。
成年人應該學會監督自己的情緒,處理問題前先保證情緒是穩定狀態,再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這才是理智與能解決問題的做法。
6.同時溝通處理多個問題
女性“網狀思維”的特性,也影響到媽媽們很容易將一個問題延展到孩子的多個問題上,然后開始數落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或者給孩子同時提多個期許與要求,讓孩子感到壓力山大!
專注于當下最想解決的問題
一次溝通解決一個問題,可以讓溝通更聚焦有效。
溝通之前,先確認目的和需要,即你希望解決什么問題,同時預估孩子是否能做到,最好再預估到孩子會有哪幾種可能的反應,然后就不同的可能性提前想好應對方式。
不少家長是在孩子拒絕溝通后才尋找專家來咨詢,詢問孩子不肯跟父母互動交流怎么辦。有的是孩子出現了行為問題,家長才想到跟孩子探討問題的嚴重性。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問題的產生不是一時半會就出現的。溝通,不能從問題出現才開始。
確保親子溝通的黃金時間,改善親子關系
親子溝通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而是為了促進親子間的了解和情感。
相對而言,受教育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會更加重視親子交流。親子交流有助于父母對孩子的潛移默化,也可以確保出現問題后的及時應變處理。
不要覺得抽不出時間特意進行親子交流,溝通就存在于生活碎片中,如餐桌上、上學路上、出差時抽空打的電話里,重點在于要“有心聊天”。
其實,我想和家長們說的是:現在不擠時間溝通,將來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解決問題;抑或是等你有時間了,孩子已不再愿意溝通。
8.只關心家長認為重要的話題
在親子溝通中,家長往往會傾向自己認為重要的話題,如學習、補課、交友、時間規劃等。因此,可能給到孩子家長根本不關心自己,只關心成績的錯覺。其實,除了與孩子交流我們認為重要的東西,也可以聊聊他們世界里感興趣的東西。
與孩子聊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是拉近親子距離的最好溝通方式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思考和尋找答案,尤其青春期前后,更是人生成長過程中最愛思考和探究問題的一個重要時期。
在心理學上,青春期是孩子自我同一性發展和角色沖突的階段,孩子需要找到“我是誰”,“我想成為誰”等人生哲理問題的答案。家長需要清楚地意識到,成長的本質肯定不在成績與學業,而在于孩子完整身心的發展。
注: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http://www.hebeijilong.cn/news-id-15203.html 違者必究!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由培訓無憂網編輯部人員整理發布,內容真實性請自行核實或聯系我們,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親子教育頻道查看更多,了解相關專業課程信息您可在線咨詢也可免費申請試課。關注官方微信了解更多:150 3333 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