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19:45:51|已瀏覽:134次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起源于傳媒領域,是信息科學技術產業的第三次革命。物聯網是基于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
“物聯網概念”是在“互聯網概念”的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一種網絡概念。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國內外普遍公認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時最早提出來的。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同名報告中,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書中首次提及物聯網概念。
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創造性地提出了當時被稱作EPC系統的“物聯網”的構想。1999年,美國Auto-ID首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交換。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2009年1月28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在2009IBM論壇上公布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為IBM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并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IBM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并且被普遍連接,形成物聯網。
日本u-Japan戰略,希望實現從有線到無線、從網絡到終端、包括認證、數據交換在內的無縫鏈接泛在網絡環境,100%的國民可以利用高速或超高速網絡。
韓國也實現了類似的發展。配合u-Korea推出的u-Home是韓國的u-IT839八大創新服務之一。智能家庭最終讓韓國民眾能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遠程控制家電設備,并能在家享受高質量的雙向與互動多媒體服務。
注: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http://www.hebeijilong.cn/news-id-16205.html 違者必究!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由培訓無憂網編輯部人員整理發布,內容真實性請自行核實或聯系我們,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物聯網頻道查看更多,了解相關專業課程信息您可在線咨詢也可免費申請試課。關注官方微信了解更多:150 3333 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