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6 13:55:46|已瀏覽:5377次
詩詞格律常識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相對于古體詩而言,它成熟于唐代,所以唐人稱為今體。唐以前的詩以及后人模仿古詩而不按近體詩的格律所寫的詩統稱為古體詩。近體詩也就是唐代的格律詩,它們是五七言的律詩與絕句,在唐代成熟并繁榮,且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如杜甫就是寫格律詩的圣手。律詩的基本特點有以下四點:①每首限定八句四聯,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②押平聲韻;③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④每篇的對仗都有規定。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頜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頸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首句就入韻,句末字押韻,四聯全部對仗到底(律詩要求中間兩聯須對仗),且首聯還句中自對。如此高要求的格律大概也只有杜甫能寫得出。
絕句也叫截句,就是在格律上截取律詩的一半,或截取上片,或截取下片,或截取中間兩聯,或截取首尾兩聯。明白了律詩的格律也就明白了絕句的格律。
格律詩要講究押韻、平仄、對仗。
押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從民歌到文人詩,從古代的《詩經》到現代新詩,都是要押韻的,只是寬嚴不同而已。那么什么是韻?詩詞中的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的韻母。在詩歌中,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用來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惫(guang)、霜(shuang)、鄉(xiang),韻尾都是ong,所以它們都押韻。偶數句末押韻,奇數可押可不押,如絕句二、四句最后一字要押韻,律詩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要押韻。再如王維的《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流、舟、留”,韻母都是iu所以它們押韻。古代詩歌押韻是根據韻書,因此有些在古代同韻的字,現在讀起來已經不押韻了,這是因為語音變化的結果。如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翟塘賈,朝朝誤妾期(qi)。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er)。
這里的“期”與“兒”,用普通話來讀就不押韻,而用江浙一帶的方言來讀則押韻,兒讀音為(耐),因為方言里保存著大量的古音。近體詩用韻所依照的都是韻書,即《切韻》或《唐韻》,共206韻,但規定相鄰的韻可以同用。這些作詩所依據的韻書,是由朝廷頒布的,所以稱為官韻。到了宋元之際,人們把這些規定可以同用的韻合并成106韻,這就是平水韻:,此后,詩人寫作格律詩,依據的都是平水韻,也稱為詩韻。如果寫詩時,沒有遵照詩韻來寫,就叫出韻,這是寫近體詩的大忌。
平仄與漢語四聲有密切的關系。古漢語四聲為“平、上、去、人”,現代漢語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它們并不一一對應。古漢語四聲演變為現代漢語四聲,基本上是:其一,古平聲字在現代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與陽平。因此普通話中的陰平與陽平大多屬于古平聲字。但有部分A聲字也演變為陰平或陽平,如“伯、叔、督、哭、錫、逼、織、黑、剝、桌、漆、濕、吸、帖、接、眨、搭”等在古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其二,古上聲字中,有一部分演變為去聲,其余仍為上聲,普通話上聲中,也有部分來自古人聲的字,如“甲、法、葛、乙、窄、百、卜、谷、辱”等。其三,古去聲字在普通話中全部演變為去聲。此外,一部分古上聲字和人聲字在普通話中也演變為去聲。
自齊梁永明年間沈約等發現漢語平、上、去、入四聲之后,又進一步把四聲二元化,即分為平仄兩類,古平聲為平,古上去人聲為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聲字沒有升降,讀起來語調舒緩,上去入聲或升或降,讀起來較為短促。在一首詩詞中,如果單純用平聲字、或單純用仄聲字,讀起來會比較單調。無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應避免,如果讓平仄兩類字在詩詞中交錯出現,就會使聲調多樣化,讀起來聲調鏗鏘。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而在對句中是相反的。再如陸游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詩的平仄還有“粘對”的規則。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也就是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相反的。其實五律的“對”,只有兩副對聯的形式,即: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弄明白了五律的“對”也就清楚了七律的“對”,只要在五律的“平起式”前加仄仄,仄起式前加平平,也就形成了七律的兩聯:
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聯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由于韻腳的限制,五律的首聯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聯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蛘撸贺曝破狡截曝破剑狡截曝曝破狡。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具體來說,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再簡單地講就是五言的律詩,下聯的出句與上聯的對句前兩字平仄一樣,后三字由后往前“翻跟斗”。如上聯對句是:平平仄仄平,則下聯出句為:平平平仄仄;或者上聯對句是:仄仄平平仄,則下聯出句為:仄仄仄平平。
關于平仄,還有一些講究?傊,明白了粘對的道理,我們只要知道第一句的平仄,那么全篇的平仄就都能輕松地寫(說)出來。
詩詞中的對仗就是對偶,即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并列起來,如“山重水復”。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如“柳暗花明”,也可以兩句相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而律詩中的對偶則更為嚴格,它把詞類又細分為九類:名詞、形容詞、數詞(數目字)、顏色詞、方位詞、動詞、副詞、虛詞、代詞(“之”“其”歸入虛詞)。連綿詞只能與連綿詞相對,并且不同詞性的連綿詞一般還是不能相對的。專有名詞只能與專有名詞相對,最好是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名詞還可以細分為若干小類,如天文、時令、地理、宮室、服飾、器用、植物、動物、人倫、人事、形體。
對仗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及流水對等幾種基本類型。
所謂工對,就是同類的詞相對。如同小類的名詞相對,更是工對。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臺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對仗很工整,數量詞對數量詞,顏色詞對顏色詞,方位詞對方位詞,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
鄰對就是鄰近的事類相對,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綿詞等。如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寬對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更寬一點就是半對半不對。如陳子昂《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借對就是一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有時借其音,以與另一詞相對,常見于顏色對,如借“籃”為“藍”,借“皇”
為“黃”,借“珠”為“朱”,借“清”為“青”。如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一般的對仗,上句和下句是平行的兩句話,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種對仗的上句和下句之間往往一氣呵成,分開來讀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種對仗被稱為流水對。如王維的《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對仗還要忌合掌與雷同。所謂合掌,是指出句與對句意義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這是詩家之大忌,如“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雄羆”,對仗很工整但意思都是說“英雄氣概”,因此犯了“合掌”之忌。此外,對仗方式雷同也是詩人所應當極力避免的。如“心胸如宇宙,懷抱似蒼穹”,意思一樣。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但律詩中的對仗比較嚴格,要求出句與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其中律詩中的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時花濺淚,恨別烏驚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中間兩聯對仗,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
注: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http://www.hebeijilong.cn/news-id-18231.html 違者必究!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由培訓無憂網編輯部人員整理發布,內容真實性請自行核實或聯系我們,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導游資格頻道查看更多,了解相關專業課程信息您可在線咨詢也可免費申請試課。關注官方微信了解更多:150 3333 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