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6 14:08:39|已瀏覽:5504次
楹聯常識
楹聯俗稱對聯或對子,是從律詩的對偶句中演化出來的,是中國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可以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頭上、柱子上。在我國為數眾多的名勝古跡和自然風景區,對聯是最常見也是極富導游意味的點景藝術。
1.對聯的起源與發展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于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1000多年,直到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于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后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人們開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了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云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并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后,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后,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人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
2.楹聯的分類
楹聯的分類標準有很多,標準不同類別也就不同。這里按用途來劃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春聯:新年專用之門聯。如:“楊柳吐翠九州綠;桃杏爭春五月紅。”
(2)門聯:也叫門帖、門對。門聯與春聯不同,不是節日臨時性的,麗是長久刊綴在門旁,主要反映門第特征、行業特征,如山東曲阜孔府門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3)堂聯:是一種裝飾聯,用于美化廳堂、居室的。內容較廣,往往寄托著作者的情懷、志趣和抱負。如林則徐自撰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4)賀聯: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如喜聯:“一對紅心向四化;兩雙巧手繪新圖。”壽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5)挽聯: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驚世界;精神昭百世,再來造福人間。”
(6)贈聯:頌揚或勸勉他人用。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7)自勉聯:自我勉勵之用。如:“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8)行業聯:不同行業貼于大門或店內之用。如貼于書店的:“欲知千古事;須讀五車書。”貼于理發店的:“雖是毫發生意;卻是頂上功夫。”貼于旅店的:“歡迎春夏秋冬客;款待東西南北人。”
(9)言志聯:道出志向,勵志之用。如:“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
(10)名勝古跡聯:是懸掛、雕刻在風景優美的名勝地或歷史名人、歷史遺跡紀念地的對聯。如杭州岳墳前鐵檻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3.楹聯的特點
因為楹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所以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并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于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來說較詩更為精練,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通常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匕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筑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也有一字聯、二字聯、三字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語言概括力與駕馭文字的本領,才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情文并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享受。
楹聯形式上成雙成對,語意上要做到既對又聯。對,是對立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聯,是兩者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統一起來,表達一個主題。對聯上下聯內容不宜重復雷同,來回糾纏,應各有所側重,分工合作上下聯分工,根據所寫列象不同而有下面幾種情況:
(l)寫景狀物。景物有空間狀態、時間狀態。空間有遠近、上下、前后、大小等,時間有朝暮、晝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動靜、聲色、常變等不同狀況。就具體對象來說,有天地、陸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與建筑物等。建筑物中有樓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關于景物對立的兩面無窮無盡。
上下聯可以這樣分工,如一寫空間狀態,一寫時間狀態;一寫遠,一寫近;一寫聲,一寫色;一寫泉,一寫石;一寫樓,一寫亭;一寫眼前實景,一寫想象或從前的虛景,共同表現景物的特征。例如,九龍青山禪院聯:
十里松杉圍古寺,
百重云水繞青山。
上聯寫近景、靜景,將自然景觀與千年禪寺結合起來,顯得寧靜肅穆。下聯寫遠景、動景,四面云霧繚繞,無限空闊,水環波涌,使青山很有氣勢。七下聯就這樣相互配合,相互映襯,使云水松杉環繞的青山禪院超凡脫俗,氣象萬于。
(2)記人敘事。上下聯有分工,各自有側重點,可以一說別人,一說自己;一寫事,一抒懷;一實,一虛。同是說別人,上下聯可以分別寫品德與事功,或品德與才學,事功與生活,公與私,言與行,文與武,喜與惡,有與無,得與失,今與昔,生前與死后,現在與未來等。同是寫入敘事,上下聯可以分別寫詩與文,經與史,詞與賦,書與畫,詩文與書畫,琴與棋,師授與友評等。
例如,唐景崧(一說丘逢甲)撰臺灣鄭成功祠聯:
由秀才封王,撐持半壁舊河山,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
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世界,語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全聯皆贊頌民族英雄郝成功的事功,但上下聯仍有分工。上聯寫他前一段抗清,下聯寫他后一段驅夷,即驅逐荷蘭殖民者出臺灣。一是“撐持舊山河”,一是“開辟新世界”;一重在展現過去,一重在影響未來;上聯贊揚他的功績,下聯提出對后輩的希望:對鄭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頌揚。
對聯的主題是上下聯連接的紐帶、交會點。一副對聯,如能把握主題,切合題意,上下聯各有側重,共同表達一個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既對又聯。對聯表達的意思還要講究起與結,上聯必須起好,下聯必須結好。那種中長聯,還須講究起、承、轉、結,如朱元璋贈徐達聯:
破虜平蠻,(起)功貫古今名第一;(承)
出將入相,(轉)才兼文武世無雙。(結)
有些中長聯,特別是那種超長聯,半聯也具備起、承、轉、結。
如果是懸掛張貼的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在右邊,_F聯在左邊,中間還有橫批,橫批是對聯主題思想的高度概括。
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系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準來撰寫。不過在實用對聯中,采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因文害意,故很少應用。
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般沿用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斷定對聯的上下聯,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后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
對聯除要求押韻和對仗外,詞組和結構也是有一定規則的。對聯作者在謀篇布局對聯詞組時,一定要注意上下聯的詞組結構必須相同,這也是對聯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規則。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對聯上下聯的詞組和結構應保持一致和統一,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就必須是動賓結構的詞組,如“搖紅;滌翠。”上聯是偏正詞組,下聯也必須以偏正詞組與之相對,如“同心結”與“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詞組結構。
注: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http://www.hebeijilong.cn/news-id-18237.html 違者必究!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由培訓無憂網編輯部人員整理發布,內容真實性請自行核實或聯系我們,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導游資格頻道查看更多,了解相關專業課程信息您可在線咨詢也可免費申請試課。關注官方微信了解更多:150 3333 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