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小時候偷針,長大偷金”這句俗語,每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偷拿東西的行為,因為“偷”這個字,在人們的眼中是很嚴重的,不問自取視為偷,因此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偷東西以后,輕則訓斥,動則打罵,但是往往收效甚微。那么,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怎么教育呢?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怎么教育?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怎么辦?
第一,傾聽孩子的心聲。
家長不要把孩子當作犯罪嫌疑人進行審問,應注意態度和口吻,以親和的口吻與孩子溝通,盡可能引導孩子說實話。比如可以這樣問,“你是不是很喜歡這些東西?”,“你是不是喜歡和果果玩?”,“你是不是因為不開心才這樣做的?”。等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后,把孩子的“希望”和“行為”分開處理,不管孩子的想法如何,注意教育的情緒和動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二,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家長要教育孩子這樣的行為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影響。比如,如果別人不同意,你還是拿走別人的東西,別人會生氣的。別人也很喜歡這個東西,結果發現不見了,你覺著別人會怎么樣?是的,如果是我發現喜歡的東西不見了,我會很不開心。
家長們注意了,一定不要過激的批評孩子,孩子明白了自己犯錯了,內心也期盼著得到他人的諒解或者關愛。
第三,告知孩子社交規則。
趁著這個機會,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什么是“社交規則”,即使在自己家里,社交規則也存在。比如,鋼筆是爸爸的,口紅是媽媽的,玩具是你的。
必須讓孩子明確物品的所有權,要想使用,必須征求物品所有人的同意。你的玩具,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別人也不能隨便拿。告訴孩子什么是不允許的,什么是公平。家長們要注意,要用正面的語言引導孩子社交規則是什么。
第四,引導孩子正確做法。
家長幫助孩子分析后,應該鼓勵孩子自行或者陪同孩子把東西還回去,給孩子一個正面的示范。讓孩子體驗這種惆悵、不安、緊張等犯錯后想悔改的心理,引導孩子不再犯相同的錯誤。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怎么教育?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的原因有哪些?
一、報有僥幸心理。
有的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下,明明知道偷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行為但仍還這么做,這樣的孩子心里總會抱有一絲絲的不會被別人發覺的僥幸心理。例如,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積木的時候,孩子非常喜歡,自然就會認為偷拿幾塊,別人也不會發現,索性就拿幾塊回家。
二、沒有所有權的概念。
小孩子的大腦認知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存在你的和我的之分,因此當孩子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第一反應就是會認為是自己的,做出的表現也是占為己有的行為。當然孩子自然也沒有“所有權的概念”,他們在玩別人的玩具時像在玩兒自己的一樣,自然拿了別人的東西也不會感到任何愧疚和不安。
三、模仿他人的行為。
模式化的東西是最無生命力的。當孩子的身邊有同伴進行這種偷竊這種行為的時候,孩子也會跟風,進行模仿。在他們的認知里并不知道這種行為到來的后果,更多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進行模仿和嘗試。
四、和同齡人比勇敢。
小孩子們在一起玩避免不了互相攀比,互相比試誰更勇敢,一般情況下,比勇敢的話題無法就是你敢去做這個么?你敢去做那個么?肯定避免不了關于“偷”的行為,有些孩子為了顯示自己的膽子大,去做一些不當的行為。但在他們的認知里并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反之,這是他們認為的勇敢。
五、家長教育不當。
第一次,是最關鍵的,當家長第一次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時,大多都如臨大敵般去對待,但是對于孩子來講可能就是無意識的行為,家長的過度情緒反而引起孩子的好奇,從而一而再,再而三。 注: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http://www.hebeijilong.cn/news-id-38348.html 違者必究!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由培訓無憂網編輯部人員整理發布,內容真實性請自行核實或聯系我們,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親子教育頻道查看更多,了解相關專業課程信息您可在線咨詢也可免費申請試課。關注官方微信了解更多:150 3333 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