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 14:51:02|已瀏覽:384次
育兒焦慮的本質,是對家庭教育方式、親子關系模式是否合理的不確定。問題來了:家長該跟孩子保持怎樣的關系?又該怎樣教育孩子?
老實說,這兩個問題注定不會有“一把尺子量所有”式的普適性答案,畢竟教無定法。可這不代表,就沒有正確選項。
“換位思考”是很多人口頭的高頻詞,饒是如此,這仍是很多家庭育兒教育里的稀缺品。
在不少家長那里,其家庭教育只有被“焦慮”牽著鼻子走,而沒有“換位思考”的容身之地:明明患上了“恐輔癥”,卻仍將孩子推向題海戰術和各式培訓班;孩子一考差了,就“虎媽狼爸體質”立馬上線,對孩子一邊破口大罵一邊念叨起“別人家的孩子”;對孩子各種包辦,卻說著“都是為你好”;孩子接受的是“喪偶式教育”,甚至變成了“城市留守兒童”,卻不肯犧牲無謂的應酬多些陪伴,還總對孩子說“爸(媽)都是為了這個家”……
此前有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媽媽是家庭教育主力軍,“學習從娃娃抓起”,孩子不知道為何要學習,孩子自控能力滑坡,是家庭教育面臨的幾大痛點。幾大痛點指向的正是這些問題。這些問題背后,則是育兒方式的寬嚴失衡。
許多家長“問題連著問題”的育兒方式,是為了實現對自身未遂心愿的替代性滿足,也是為了撫慰自身的焦慮。某種意義上,他們在意的,名為孩子,實則自己。
在他們眼里,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屬和私產。他們將育兒標準對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值,讓孩子參加琴棋書畫興趣班、編程培訓班,以期將孩子打造成“完人”。至于孩子開不開心、能不能承受,他們沒那么在意。
這些家長的育兒界面上,其實寫著五個大字:不理解孩子。他們只肯按下“要求孩子理解自己”的權利按鈕,卻不肯摁下“真正讓自己理解孩子”的義務開關。
本質上,輸不起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們。乍看起來,他們在為孩子的教育買單,可實際上,他們是讓孩子為他們的焦慮買單。缺乏真正的換位思考,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硬傷”,也充分證明了一點:比起孩子,更該被“教育”的有些家長的親子觀和教育觀。
美國青少年教育機構主席吉姆·博恩斯就認為,最好的家庭教育三分之二是教育父母,三分之一是教育孩子。遺憾的是,很多家長看了再多親子類書籍、聽了再多育兒類培訓,都解鎖不了育兒的正確姿勢。
對家長來說,拿捏好親子關系分寸和家庭教育力度,確非易事。這終究需要正確的親子教育觀作支撐。
如果說,父母的陪伴關懷才是孩子的起跑線,那設定孩子成長天花板的,往往是父母們的價值觀教育觀。而要讓孩子在健康成長的跑道上走得更遠,在個性興趣合成的界面上躍得更高,就需要在家長的教育觀里嵌入幾個字——“換位思考”。
多尊重孩子的人格與意愿,多理解孩子的感受和訴求,多些陪伴關懷和身體力行的示范,少依賴“蜜糖”和“棍棒”,是為人父母者該有的自我修養,其前提也是多些換位思考。
說到“換位思考”,不少人想到的是“將心比心”。但比起依托“代入感”切換視角,身臨其境地換位體驗,無疑能讓人更充分地想他人所想,理解他人所為。
本文由培訓無憂網愈見教育專屬課程顧問整理發布,希望能夠對想在北京學習親子教育培訓的同學有所幫助。歡迎關注培訓無憂網親子教育培訓頻道或添加老師微信:15033336050
注: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http://www.hebeijilong.cn/news-id-5793.html 違者必究!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由培訓無憂網編輯部人員整理發布,內容真實性請自行核實或聯系我們,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親子教育頻道查看更多,了解相關專業課程信息您可在線咨詢也可免費申請試課。關注官方微信了解更多:150 3333 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