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2 15:09:48|已瀏覽:545次
瑞士教育學家裴斯泰洛齊主張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被譽為“幼兒園教育之父”的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認定母親對幼兒發展影響深遠,并視母親為幼兒的第一位教師。的確,在首選父母這個教育者之后,也應看到親子教育不是只靠父母習以為常的經驗,而是需要在教育過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則。
1.關系大于教育
從孩子一出生開始,我們為人父母者的腦子里就會出現兩個字:教育。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知書達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學、從善如流。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塑造我們和孩子之間良好的關系……只是,教育二字帶來的強大使命感和緊迫感讓我們忽略了這樣的事實:我們與孩子之間先有關系,后有教育,我們首先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親密組合,其次才是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的關系需要無條件的接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肯定、贊美等等。尤其是0~3個月的孩子,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接納,需要父母喂他、照顧他、給他感官上的滿足等。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父母與嬰幼兒之間的關系,絕不是單向的教育,明白并踐行關系大于教育的原則。
2.保持正向的態度
由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限制,0~3歲的嬰幼兒常常無法對自己的意愿作出清楚的表達,有時候,在父母看來的破壞行為實際上可能是嬰幼兒發泄內在生長沖動的一種方式。比如,一個處在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期的嬰幼兒可能會通過反復搗鼓和拆卸新買的玩具來發泄他的成長沖動。一個兩歲的孩子可能會突然咬了另一個小朋友的手,其實這是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的用口腔即舌頭、牙齒探索環境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一般在2歲之前完成。父母在看到嬰幼兒一些現象時,應科學地去思考,而不是去發火或者指責。嬰幼兒的每個階段都有一些共性的行為,我們在寬容的同時應看到背后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正向態度,認為這是孩子的一種生長沖動與自我學習,而不要一味指責孩子。
3.重視當下語境
幼小的孩子,特別是0~3歲的嬰幼兒,是與當下思維和經驗思維習慣,即思維和眼前事物或他們已有的經驗相聯系,離開當下語境和經驗語境,道理再好,大人再誠懇熱心,孩子也難以接受。因為對形象思維明顯強于抽象思維的嬰幼兒來說,這樣的溝通沒有考慮到嬰幼兒獨具的思維模式。因此在親子溝通中需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與當下的景、嬰幼兒的經驗相聯系。比如當父母想表揚孩子的時候,盡量減少使用諸如聰明、漂亮等評價式的贊賞。更好的選擇是描述當時的情景,如“哈,你投進了,球正好進入籃筐”。這樣更具體的表揚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真誠地表揚,那么孩子就會發自內心的開心。
本文由培訓無憂網愈見教育專屬課程顧問整理發布,希望能夠對想在北京學習親子教育培訓的同學有所幫助。歡迎關注培訓無憂網親子教育培訓頻道或添加老師微信:15033336050
注: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http://www.hebeijilong.cn/news-id-5959.html 違者必究!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由培訓無憂網編輯部人員整理發布,內容真實性請自行核實或聯系我們,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親子教育頻道查看更多,了解相關專業課程信息您可在線咨詢也可免費申請試課。關注官方微信了解更多:150 3333 6050
姓名:
手機: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