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5 20:49:38|已瀏覽:6486次
簡單來說,內審是一種監督和咨詢活動,是組織內部的管理職能之一,只對本組織負責;外審則是由外部機構提供的審查和鑒證活動,獨立于組織之外,對國家權力部門或社會公眾負責。
一、定義和分類
1、內部審計的最新定義
2018年年初,審計署發布并開始實施了《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其中第三條定義內部審計是指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實施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和建議,以促進單位完善治理、實現目標的活動。
由新定義可以看出,內審人員首先要熟悉組織自身的業務,要知識面寬,不僅懂財務和稅務,更要懂業務和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給組織把脈問診,洞察問題所在,為組織的健康運行保駕護航!
2、內部審計的分類
根據組織性質的不同,內部審計可分為企業內部審計、行政機關內部審計、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其中,企業內部審計又可分為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私營企業內部審計、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審計。對企業而言,還有一個分類維度是“是否上市”,即上市公司內部審計和非上市公司內部審計。之所以提出這些概念,是因為不同類別的組織其內部審計的服務對象不同,其使命也不盡相同。比如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應該跳出所在單位的局限,對納稅人負責,其職能應該是國家審計的延伸;國企的內部審計也應該跳出所在的企業,對國民負責;私營企業的內部審計更多的則是對老板負責(此乃risk-doctor觀點,僅供參考)。
3、外部審計的分類
外部審計分為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
國家審計是指由國家審計機關所實施的審計。國家審計的主體是審計署以及各省、市、自治區、縣設立的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財政活動、執行財經法紀情況以及經濟效益性進行審計監督。
社會審計是指由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核批準的社會中介機構進行的審計,其主體是注冊會計師,載體是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而言,必須接受社會審計,并披露審計結果。
4、分類小結
顯然,審計除了按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劃分之外,也可以按內部審計、社會審計、國家審計劃分為三類。值得注意的是:這三者并不是割裂的,它們有時也相互依托、相互補充,甚至必須完全統 一,比如軍工企業的網絡和信息安全審計。
二、內審和外審的主要區別
1、服務對象不同,國家審計的服務對象是國家權力機關,社會審計是服務對象是被審組織的利益相關方,內部審計的服務對象是組織的所有者和管理者。
2、監督職責不同,國家審計屬于行政監督,具有強制性;社會審計屬于社會監督,比如,上市公司必須由社會審計實施查賬鑒證;內部審計是單位自我監督。
3、依據準則不同,國家審計所依據的準則是審計署制定的國家審計準則;社會審計依據的審計準則是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的獨立審計準則;內部審計所依據的則是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制定的內部審計準則。
4、工作范圍不同,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涵蓋組織業務和管理活動的所有方面,包括經濟活動、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治理結構等,關注組織各項活動的目標達成情況、經營效率和效益情況、合法合規情況等;外部審計則集中在組織的財務活動及與財務信息有關的內部控制情況,對其財報的真實性、合規性、公允性做出評價和鑒證。
5、信息披露不同,內部審計報告只能作為本單位進行經營管理的參考,對外不起鑒證作用,未經本單位許可,不能向外界披露;社會審計報告具有社會鑒證的作用,要對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負責,對外界披露;國家審計除涉及商業秘密或其他不宜公開的內容外,審計結果一般也要對外公示。
三、質量審核中的內審和外審
在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中,也有內審和外審,但此內審和外審針對的是質量管理體系,與上文說的內審和外審不同。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中的內審工作由內審員完成,內審員是企業內部的員工(一般在質管部,不在審計部),由認證公司頒發證書認可;外審工作由外審員實施,外審員是認證公司聘用的各類專業人員,為認證公司工作;外審員要參加資格考試,取得資格證書后才能執業,同時每年還要年檢,年檢不過,也不能正常執業。(注明:這里所說的認證公司類似會計師事務所,由國家認可委審批)
本文由培訓無憂網優路教育課程顧問老師整理發布,希望能夠對報考內審/外審的學生有所幫助。更多課程信息可關注內審/外審培訓或添加老師微信:15033336050
注: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http://www.hebeijilong.cn/news-id-12895.html 違者必究!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由培訓無憂網編輯部人員整理發布,內容真實性請自行核實或聯系我們,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內審/外審頻道查看更多,了解相關專業課程信息您可在線咨詢也可免費申請試課。關注官方微信了解更多:150 3333 6050